郑春荣:对华合作是德国经济的“解药”之一 (环球)

发稿时间:2023-09-08浏览次数:10

德国智库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9月6日发布的秋季预测报告称,德国经济今年将收缩0.5%。这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的预测更为悲观。IMF认为,德国将是今年唯一无法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它的经济将萎缩0.3%。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德国再次变成“欧洲病夫”了吗?》、西班牙《国家报》的《德国经济繁荣模式走向终结》、德国《世界报》的《德国浪费了自己的黄金十年》等文章,加剧了关于德国经济悲观前景的讨论。


值得关注的是,德国一些人为本国当下所处的经济“困难时刻”找到的“解药”,却是对华“去风险”。在柏林7月发布首份“中国战略”后,德国政府多个部门试图推动对华“去风险”政策的落地。作为“中国战略”主要推手的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在8月22日向澳大利亚智库洛伊研究所做视频演讲时宣称,德国和欧洲的对华政策需要改变,因为“中国变了”。同为绿党人士的德国经济部部长哈贝克不仅大幅减少为在华投资德企提供的投资担保额度,而且计划进一步收紧中国企业在德投资安全的审查。来自自民党的德国教研部部长施塔克-瓦青格甚至表示,要从国家安全角度审视与中国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尤其需警惕在德中国留学人员的学术间谍风险。


不仅如此,德国一些人还将对华“去风险”给其经济带来的反噬效应,也甩锅给中国。尽管过去7年,中国一直都是德国在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但近年来,德国对中国商品出口额增幅呈下降趋势,直接导致中国在德国主要出口目的国名单中的位置在2022年降至第四。对此,德国方面不在自身收紧对华出口政策上找原因,而是炒作所谓“中国经济困境”,“德国经济有遭中国拖累的风险”,进而得出结论,德企应尽早降低“对华依赖”,实现经贸投资关系的多元化。


总之,德国方面将自身问题归咎于中国,将之视为解决自身问题的捷径,某些政客的支持率也为此一度上升,使他们更加热衷于炒作来自中国的“风险”。然而,德国民众可能短时间里会被这些花言巧语所蒙蔽,但是,他们真正关切的是德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


事实上,中德建交50多年来,双方不断加深的经贸关系助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发展,造福了两国民众生活的改善。曾几何时,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市场需求萎缩的时候,中国市场是德国汽车业、化工业等巨头几乎唯一盈利的市场;在德国及欧洲遭遇欧债危机等冲击时,也正是中德、中欧之间的联手合作,帮助德国及欧洲尽快地走出危机。可以说,在德国经济2006年至2017年间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中德两国是相互成就的。因此,中德既往的成功实践表明,与中国合作是德国经济问题的“解药”之一,而如今,德国某些政客本末倒置,将对华“去风险”说成是“解药”,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中国变了,而是德国变了。奉行社会市场经济的德国,以往面临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的时候,它会化外部压力为鞭策自身不断创新的动力,并为此不断提高科研创新水平。而如今,一些德国政客背离了德国经济以往取得成功的经验,短视地企图通过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来固守竞争地位,殊不知,如此反而会削弱德国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必须看到,当前德国经济的确遇到一些问题,但它面临的挑战远非1999年《经济学人》第一次给德国贴上“欧洲病夫”标签时那么困难。虽然德企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有所下滑,但德国经济的韧性犹在,尤其是德国劳动力市场状况依然稳定。西方一些媒体之所以重新炒作所谓的德国“欧洲病夫说”,部分原因在于想要借此将矛头指向中国,渲染来自中国的竞争是德国经济遇到困难的根由。因此,中德双方都有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那些别有用心的舆论带偏节奏。诚然,随着中国产业的提质升级,中德之间在某些传统领域的竞争有所增强,但是,正如中德第七轮政府磋商的成果所彰显的,中德两国在先进制造业、创新、环保等诸多领域有着旺盛的合作需求与潜力,因此,要想解决德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保持并加强与中国的务实合作才是正解。


(作者是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