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哲社一般)开题报告会成功举办

发稿时间:2025-04-19浏览次数:10



2025418日,由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助理教授吴梦徽主持的“育人导向下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在同济大学中德大楼1012室顺利举行。开题报告会邀请了上海开放大学研究员李学书、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高玉魁、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副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孙科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中奎等专家进行评议。


此次课题研究聚焦在人工智能(AI)迅速发展的背景下,AI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尽管AI在提升教学效率和促进个性化学习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如何将其有效地与育人目标相结合,确保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服务于知识传授,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依然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该研究的核心视角集中在育人导向下的AI赋能教学,旨在分析AI技术如何服务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特别是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路径。


专家组对课题选题的创新性给予了一致肯定,认为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确保教育的主体性与人类智能的独特性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同时,基于目前高校实施人工智能战略的应然与实然差距,专家组认为本研究对育人导向下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学改革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同时,专家组建议,研究应扩大视野,涵盖课堂教学之外的多个教学改革层面,包括教学组织、内容设计和教学评价等,确保能够从全方位探索AI赋能教学的广泛应用。研究应从多个层面进行扩展,涵盖课堂教学以外的教学组织、内容设计和教学评价等,以全面探索AI赋能教学的广泛应用。王中奎副研究员首先建议,研究对象应扩展至不同学科和类型的高校,并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法、数据建模与案例分析等,以全面探讨AI技术与教学改革的互动与联系,确保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李学书研究员进一步指出,研究应深入分析AI赋能教学的原因、方式和评价,全面审视AI技术如何影响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保研究成果不仅在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也能为理论创新提供支撑。孙科技副教授建议,研究应参考国内外关于“育人”概念的相关成果,构建科学、系统的理论框架,以支撑课题的深度与广度,为整个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张端鸿副教授强调,研究应从技术介入的角度深入探讨AI技术与教学理论的融合,分析其在不同学习模式中的应用,以期挖掘出AI在教育领域的潜力,促进教学与技术的深度结合。高玉魁教授则提出,跨学科的视角能够为教育学研究注入新的方法论和创新思维,建议加强与教育技术和数据科学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丰富本研究的学理基础与实践指导意义。


最后,项目评审专家对该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评议,认为研究方向明确,目标清晰,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专家组一致同意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小幅度修改,并批准课题正式进入后续的研究阶段。


此次开题报告会为后续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团队将结合专家意见,进一步优化研究设计,确保项目能够在推动AI赋能高校教学改革方面取得实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