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慧萍:统筹发展和安全,中欧同样有共同语言 (环球时报)

发稿时间:2022-11-10浏览次数:657

德国总理朔尔茨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首位访华的欧盟和七国集团国家领导人。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领导人的这一对华动作无疑将为增信释疑、平稳推进后疫情时代的中欧关系释放积极信号。


当前,国家安全因素已经外溢到外贸、能源、科创等诸多领域,成为欧美国家制定政策的重要考量。面对内部发展陷入困境和外部安全环境恶化的整体环境,欧洲出现对外希望通过“示强”彰显独立自主意识的动向。新一届欧盟委员会上任以来重点强调发展战略主权,欧盟及其成员国纷纷在贸易、科技、竞争、产业、数字、气候保护等领域采取调整应对,致力于提高原材料和供应链韧性,实现贸易伙伴的多元化,并推出包括“印太战略”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战略。具体到对华政策上,欧洲在对华认知上愈发强调“制度性对手”的定位,目前正在着手调整对华战略,部分政策立场或将趋于强硬。中欧关系走向日趋复杂,挑战显著增多,不确定性正在上升。


事实上,国家安全是中国和欧洲当前共同关注的时代命题。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数次提及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一方面,提出新发展理念,部署在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系统阐释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国家安全体系,这当中的诸多政策导向,包括保障粮食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等,都与欧洲加强科技主权等想法有着共同语言。不过,对安全要素的关注,不应等同于将包括外商投资在内的正常经贸活动政治化,也不应导致保护主义情绪的升温和相关贸易防御工具的增多。


从中国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重点强调高水平对外开放。面临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调整了相关战略布局,确立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在新形势下坚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国际舆论的一个关注重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原则立场回应了一些外媒鼓噪的“脱钩论”,希望通过稳步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制度型开放,不断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毫无疑问,高水平对外开放也将给未来的中欧关系带来更多政策红利。


当前,俄乌冲突给欧洲带来严峻挑战,导致其面临地区战乱、物价上涨、能源供应紧张等多重困境。面对变局乱局,欧洲应当转变观念,摆脱冷战思维,展现战略远见,从思想上实现独立自主。中国致力于构建多元、均衡和相互依存的国际格局,主张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乐见欧洲发展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稳定性力量。中国和欧洲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业已建立起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深化高水平合作方面仍有潜力可挖,例如,德国汽车企业正在加强与中国创新体系的融合,亦可推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尤其在绿色和数字领域,中欧发展规划虽各有侧重,但战略议程高度契合。欧洲将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确立为优先战略议程,希望以绿色和数字化贯穿和引领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在绿色领域,谋划以绿色发展理念撬动能源、交通、工业产业等多个领域的政策创新,力争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大洲;在数字领域,先后出台数字战略、人工智能白皮书、网络安全战略等数字化发展战略,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与此同时,中国也将绿色和数字化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在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欧不但可以为现代化进程贡献各自的智慧与方案,而且应当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基于对多边主义、国际合作和多极格局等诸多问题的基本共识,保持战略沟通、增信释疑,共同应对全球性国际性挑战,不断挖掘新的合作增长点,提升合作水平,以稳健的中欧关系为世界注入更多的确定性、安全性和发展动能。


(作者是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