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荣接受《解放日报》采访谈中德“智”造合作

发稿时间:2014-10-19浏览次数:28

李克强出访开启中欧“智”造新征程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4-10/18/content_26207.htm

 今日,李克强总理即将结束年内第二次欧洲之行,中国外交“深耕欧洲”在秋天结出累累硕果。
  在一周多的时间里,李克强总理出访德国、俄罗斯和意大利,并访问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出席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此访对于深化中国与到访国关系,扩大中欧务实合作,推动亚欧对话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从政治上来看,定期会晤外交是此访的一大特点。
  德国是李克强总理上任以来首次两度访问的国家,俄罗斯则系李克强就任总理后首访。至于亚欧首脑会议,中国作为创始成员每年派总理参加……机制化的外交方式,见证了中国外交的战略性、规划性,也为加深双边互信提供了坚实支撑。
  而创新合作,可谓李总理此访的关键词,也是未来5年中欧合作水平跃升的抓手。
  当前,中欧都面临稳定增长、调整结构、促进就业的共同任务。尤其对于中国而言,要适应新常态,无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都必须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欧洲正是一个可以与之融合发展的伙伴。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张祖谦认为,近几年中欧关系表现稳健,不像中国与周边国家、与美国关系那样有所起落,这为双方持续合作奠定了基础。中欧去年共同制定了 《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并启动了投资协定谈判,信息技术、高速铁路可望成为重点合作领域。而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中国重庆、成都、郑州等多个内陆城市正通过铁路交通拓展、升级对欧经贸合作。以渝新欧货运班列为例,产自上海等地的商品仅16天就可以到达欧洲,比海运至少节省20天,比空运成本便宜五分之四。再譬如,德国等欧洲国家装备制造业拥有强大的研发优势,中国同行则迫切需要升级技术与产品,中国还有高效的个人时尚用品加工基地和趋于成熟的消费市场,而法、意等国则拥有一流的设计团队和品牌,因此中欧合作可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访德期间,中德结成“创新伙伴关系”是一大亮点。目前,德国正致力于实施以智能化和数字化为核心的“工业4.0”方略,中国则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建设“新四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两国在涉及交通、电动汽车、能源、环保等领域均能找到合作契合点。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所长郑春荣表示,中德建立“创新伙伴关系”不仅有助于中国提升制造产业能级,而且在国际标准的制定方面可以加强与德国的联手。其次,德国的这项国家战略目前处于推进阶段,中国市场大有用武之地。中德如果合作顺利,能在欧洲起到示范效应,对欧洲对中国的技术开放或能起到正面激励效果。
  在中俄合作方面,一边是东线输气管道建设有条不紊,另一边西线输气管道谈判也已启动。此外,两国央行签署了规模为1500亿元人民币/8150亿卢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中俄还将推进构建北京至莫斯科的欧亚高速运输走廊,优先实施莫斯科至喀山高铁项目。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立凡表示,除了常规的能源合作,创新合作正日益成为中俄合作的新亮点。李克强此访在中俄宽体飞机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项目合作上取得进展。而他在“开放式创新”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也预示着中俄创新合作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总之,“创新”势将在中欧合作语境中增添新内涵,启迪双方智慧,开启中欧“智”造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