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时评#《德国的“中国牌”——德国媒体关于习近平主席访德报道综述》

发稿时间:2014-04-08浏览次数:28

德国的“中国牌”
——德国媒体关于习近平主席访德报道综述
胡春春
 
        2014328日至30日,习近平主席携夫人对德国进行了就职以来的首次访问,这也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八年再次访问德国。中德双方发表了《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并签署了一系列经济和文化合作协议。从中方的角度看来,目前的中德关系是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最稳定的双边关系。那么,德国的主流媒体是如何报道和评价中国领导人此次访问以及中德关系的呢?
 
一、战略伙伴:接近而不亲近
德国媒体在中德的“全方位”合作和“友好气氛”中更多地看出了一种工具理性式的互利选择,而没有赋予“伙伴”一词以引人联想的感情色彩。《法兰克福汇报》网络版328日的一篇文章选择《是伙伴,但不是朋友》作为标题,《南德意志报》329日报道的基调与之类似,即“友好,但有距离”——这些简短而又含有矛盾修辞法的标题颇能代表德国主流媒体对待中德关系的微妙态度。虽然德国对于中国这种“接近而不亲近”的态度仍旧摆脱不了意识形态和所谓价值观差异的影响,但是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来看,德国媒体已经从意识形态相对封闭的自我中心立场迈出了与对方接触与交流的第一步。我们还记得,德国基民盟/基社盟联邦议院党团曾经在2007年出台过一份名为《亚洲——德国和欧洲的战略挑战和机遇》(又称《亚洲战略》)的文件,其中认为中国日益向西方提出有关国家和社会整体发展方向的“体制问题”。从当年的“体制竞争对手”到如今的“伙伴”,德国公开表达出来的对华态度可谓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借用柏林-勃兰登堡广播电台信息台328日的分析,德国政府和媒体认为与中国的关系已经好到了外交上可以开放坦诚批评对方的程度。近年来比较活跃的华裔记者李德辉(Felix Lee)在《时代》周报网络版开设的“中国博客”(China-Blog)专栏分析默克尔政府对华政策成功的原因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这一对华态度的微妙变化也直接反映在涉华报道重点的调整上:当德国总统约阿希姆·高克在与习近平主席会见时提及人权和法治话题时,德国的媒体并没有迸发出集体的“欢呼”。虽然“人权观察”组织此前在《时代》周报网络版投文呼吁《默克尔不可以接受中国的讹诈》,但是这种意识形态僵化的声音越来越像中德交往中的“插曲”。反过来看,这种通过媒体向政府喊话、把大国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多层次的关系简化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所谓“人权至上”,岂不正是一种讹诈和绑架德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企图?
那么,德国媒体是如何看待与中国的“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呢?
首先,《联合声明》中关于“双方愿意在双边、多边以及中国和欧盟关系框架内深化外交和安全领域战略合作,更加积极参与解决地区与国际冲突”的部分受到德国媒体的特别关注,因为其中提到了乌克兰、阿富汗、叙利亚、伊朗等一系列国际热点地区和问题以及“气候、环境、能源与资源安全、国际发展合作、粮食安全等全球挑战”。这种关注一方面彰显了中国日益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国际政治实力,即德国总统高克在与习近平主席会见时所说的“没有中国就无法解决21世纪的冲突”(《法兰克福汇报》网络版,328日),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德国对于把中国进一步纳入现有以西方为主的国际政治框架的考量。
其次,德国对于作为战略伙伴的中国有着国际政治期待,而这种期待对于中国来说不会是简单而无代价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意图挤压中国的国际战略模糊空间。柏林《每日镜报》网络版329日长文《默克尔与习近平:战略家会晤》中提出,德国希望中国能够在国际秩序中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对外关系中“不要以自己的利益为上”等。德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图片报》也在328日网络版刊发长文《为什么中国对我们这么重要?》,向普通德国民众普及有关中国的知识,其中也提出中国需要“承担国际责任”。
第三,德国支持中国进行更深入的改革。无论出于真心的期待,还是作为含蓄的批评,德国总统高克积极评价了“中国改革的决心”,呼吁中国“进一步建设法治国家”(《明镜》网络版,328日)。这实际与中方对于自身深化改革的期待没有本质区别。
第四,德国经济越来越倚重中国,因而双方需要在涉及经贸关系的相关议题方面进一步协商与合作。德国工商大会(DIHK)估计,中国有望十年后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柏林《每日镜报》网络版,329日),目前德国已有近100万个工作岗位依靠对华出口。在中德经济进一步融合的过程中,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争端仍将存在冲突的可能,这也是《联合声明》中涉及的话题。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德国中国问题专家都认同中德“战略伙伴”这一提法。其中,德国外交政策协会(DGAP)研究所所长埃贝哈德·桑德施耐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教授的观点堪称“现实政治”(Realpolitik)的代表。他在328日接受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采访时表示,他对于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提法表示极大怀疑,因为“战略伙伴关系”的前提是双方存在“可能是价值观方面、或者至少是利益方面的基本共识”,而恰恰对这一点必须“画一个问号”。该广播节目于是总结道,中德只是“经济伙伴,仅此而已”。
 
二、经济伙伴:盼望和欢呼法兰克福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
毋庸置疑,德国舆论对于对华经济合作所能带来的好处普遍表示欢迎,尤其是法兰克福有望成为人民币清算和结算地,这对于法兰克福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以出口导向的德国经济可能意味着重大利好。在习近平主席访德前夕,《明镜》周刊即于324日刊文《法兰克福的优势》,分析中国推进开放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思路,表达了德国政界和经济界“把德国的金融交易中心建成欧洲最重要的人民币交易中心”的强烈希望。《法兰克福汇报》网络版331日认为,这种来自德国联邦总理、联邦银行、法兰克福所在的黑森州经济部部长等各方的公开支持是“长期以来罕见的”。据保守估计,法兰克福如果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将会因此每年在对华贸易中节省费用5亿欧元。更多的中国银行将会落户法兰克福,仅此一项就将在未来的5~ 6年为当地创造金融业就业岗位500个(《法兰克福汇报》,331日网络版)。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APA)主席弗里多林·施特拉克(Friedolin Strack)表示,这将会为德中双方创造双赢局面,因为这也表明中国在经济逐步放开的过程中“看重德国的作用”。
当然,德国也仍有保守意见对于中德经济合作持怀疑态度。《法兰克福汇报》网络版28日就在习近平主席抵达之前抛出一份所谓“中国人想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的清单:中国人希望得到德国的技术、高级生产资料、高端消费品、清洁环境的经验和技术,以及尊重。不过,该文作者理解的“相互尊重”与中国的期待仍有一定的差距,带有相当的意识形态色彩。
 
三、国际政治新局面:争取中国!
 在习近平主席此次访德前后,德国媒体出现了呼吁“争取中国”的新声音。德新社(dpa28日的新闻背景分析尤为直白:“中国是可以利用的,虽然也要批评”。综合分析看来,欧洲和美国遭遇地缘政治的重大挑战,即克里米亚或者乌克兰危机,是这一对华政策新声音出现的直接诱因。在对待俄罗斯的态度方面,欧洲显然有别于美国,德国因为对外经贸和能源供给与俄罗斯有着密切关系,更是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以及联邦议院反对党左翼党日前均表示能够理解俄罗斯处理克里米亚问题的方式,也反映了德国社会并不完全认同美国式的地缘政治博弈。但是欧洲以及德国解决大国冲突的政治手段有限,同时对于俄罗斯的举动表示了巨大的失望,因而德国舆论普遍期待中国能够在乌克兰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此次习近平主席访德面对的一种新局面。换句话说,德国很希望能够在国际政治中打出“中国牌”。但德国同时又在担心,“俄罗斯和中国一旦合作,将会彻底改变政治版图”,因而习近平主席是目前“西方最重要的客人”(柏林《每日镜报》网络版,328日)。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总裁韩博天(Sebastian Heilmann)教授在接受柏林-勃兰登堡广播电台信息台328日的采访中认为,目前是默克尔总理接近中国国家主席的“大好机会”,“争取让中国对俄罗斯至少充当调解和缓冲的角色”。
《明镜》周刊324日以《与熊共舞》为题评论德国政府的对俄政策,另配专文表达了对于中国的期待:“德国联邦政府想利用乌克兰危机把中国彻底更紧密地拉向西方。”因为“联邦总理府和外交部确信,莫斯科的行为会促使中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国际角色”。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就克里米亚公投问题表决时投了弃权票,被德国解读为“与俄罗斯保持距离的明显信号”,《明镜》网络版328日甚至问道:“这是不是转变的信号?一种新的、更具责任感的、越来越接近西方价值观的对外政策的信号?”中德双方在《联合声明》中提及“双方致力于按照《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国际法和平解决地区和国际争端和冲突”,也被柏林的乐观派人士解读为“对普京的批评”。《明镜》周刊认为,德国政府希望利用中国对于俄罗斯行为的“不快”,在国际政治中获得中国的支持,比如,“柏林希望习能够帮助欧洲人稳定乌克兰经济”。德国的国际政治观察者普遍认为,中国意识到与俄罗斯保持一致的立场隐含风险,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看好德国的“中国牌”策略。《明镜》周刊网络版表示,习近平主席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面后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并没有帮德国人这个忙”。《明镜》网络版为此选择《保持适当距离的微笑》作为评论标题,认为中国虽然不会支持普京的做法,但也不会“公开选择站在西方一边”。《法兰克福汇报》网络版328日认为,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处于一种“尴尬局面”,因为中国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两方面均有利益关切,而且中国持有一贯的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立场。
尽管如此,《南德意志报》329日还是认为德国政府在争取中国的问题上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柏林《每日镜报》329日的一篇评论俄罗斯的文章甚至如此强调中国和西方的共同点:“中国人、美国人和欧洲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一个梦。他们梦想上进心、道德和自由能获得回报,或者梦想有和平与稳定。普京却不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