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郑春荣教授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谈习近平主席访欧之旅。
http://www.csstoday.net/xueshuzixun/guoneixinwen/88560.html
全文如下:
国内学者解读习近平主席访欧之旅 开启未来十年中欧关系良性发展大门
【核心提示】习近平主席此次欧洲之行开创了多个“首次”:中国国家元首自中荷建交以来首访荷兰、8年来首访德国、27年来首访比利时,还是中国国家元首首访欧盟总部,同时首次在核安全峰会提出中国“核安全观”。有外媒分析认为,习近平主席此次访欧之旅将激起人们对中欧双边关系的期望,促进中欧双方更加了解互信。
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展开任内首次访欧旅程,先后访问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参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访问欧盟总部,并在欧洲学院发表关于中欧关系的演讲。
令外界特别关注的是,习近平主席此次欧洲之行开创了多个“首次”:中国国家元首自中荷建交以来首访荷兰、8年来首访德国、27年来首访比利时,还是中国国家元首首访欧盟总部,同时首次在核安全峰会提出中国“核安全观”。有外媒分析认为,习近平主席此次访欧之旅将激起人们对中欧双边关系的期望,促进中欧双方更加了解互信。
同济大学欧盟研究所所长郑春荣表示,以上多个“首次”表明中国不只是一个“大市场”,更是国际安全领域负责任的行为体,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以及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力量。习近平主席到访欧盟总部,也将显示中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表明希望看到一个从危机中走出来、重新凝聚力量的欧盟,释放希望进一步加强中欧关系的信号。
欧洲一直是中国外交重点之一,双方在2003年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双边关系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重构背景下,面临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等严峻挑战,中欧关系正处于新的“路口”。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提出,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的基石,中欧经贸合作可以被视为一种竞合关系——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有鉴于中欧巨大的经贸往来体量,贸易摩擦在所难免。2013年,中欧光伏产品贸易摩擦问题得到了双方较为满意的解决,为今后此类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有价值的范本。这说明中欧双方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互利共赢、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均存有共识,这也是双方经贸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
习近平主席首次公开提出中国“核安全观”引发外界的极大关注。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夏立平认为,此次提出的核安全观是中国在核安全上一贯立场的重大发展,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体系、三点主张、四个并重”。“一个体系”有两个表述,一是建立公平合作共赢的核安全体系,这是国际核安全体系应该遵守的原则;二是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网络化的核安全体系,这是国际核安全体系未来的框架。“三点主张”则是国际核不扩散条约原则的体现,强调公平原则——即各国要发展核能,但要承担同本国实际情况相符的义务,加强核安全能力的建设。“四个并重”的核心是以公平促合作,以合作求共赢。
学者解读
“欧洲梦”与“中国梦”存在契合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田德文
从全球化进程发展的大势来看,习近平主席此次访欧是中欧关系未来十年发展的起点。欧洲是全球化进程的发源地。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使欧洲人深刻认识到,“霸道模式”不可持续,多极化才是全球化进程的大势所趋。战后,欧洲国家启动一体化进程,超越民族国家,共同追求以“和平与繁荣”为目标的“欧洲梦”。从这个角度来说,欧洲人应该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秉承“和平与发展”目标的“中国梦”无疑符合当前时代的主题。正是由于“欧洲梦”和“中国梦”存在契合点,中欧关系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在欧洲屡有出现。究其根源,是一些人失去了判断全球化大势的“方位感”,用过时的“冷战思维”乃至陈腐的“一战思维”看待中国。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此次访欧彰显了中国秉承“和平与发展”理念的坚定性,并由此开启未来十年中欧关系良性发展的大门。展望未来,中欧关系发展的波折在所难免,但只要双方严守“和平与发展”理念,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就能不断获取合作共赢。
明确定位未来十年中欧关系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
可以预见,习近平主席即将在欧洲学院发表的演讲会为未来十年中欧关系予以明确定位。从目前来看,尤其是在过去一年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大力推动下,中欧间互动积极,中国不仅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系进展良好,且与欧盟也保持了密切往来。随着欧债危机的远去以及欧盟逐渐落实《里斯本条约》,欧盟成员国更多的权限会向欧盟层面让渡,欧盟机构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
习近平主席将于3月31日访问欧盟总部并与相关领导人展开会晤,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中国重视与欧盟关系、推动中国与欧盟关系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明确信号,也可一定程度上消除欧盟内部对中国仅重视与成员国关系和忽略欧盟的误解。近期,欧盟议会等主要机构领导人也将陆续更迭,习近平主席的这次访问无疑将进一步明确宣示中国对欧政策和对中欧关系发展的构想,正如他所高度概括的: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是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这一里程碑式的访问,必将为未来中欧关系发展定调,从而开启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
积极参与构建核安全国际体系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夏立平
核安全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中的一个重大议题。根据国际已有情况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基地组织就有制造核武器的可能性,全球每年都有相当多的核材料流失。对中国而言,一方面需要发展核能;另一方面,从政府到民众,都应对核安全给予足够关注。
中国自身有着良好的核安全记录,在对核材料和核设施的管理、防止发生核泄露和核恐怖主义方面卓有成效。中国正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安全水平。在国际核安全合作方面,中国已有不少作为。比如,与美国合作建立核安全示范中心,帮助加纳将高浓缩铀改为低浓缩铀,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捐款举办培训班,以提高核安全水平等。作为一个处于上升期的大国,在构建核安全国际体系中,中国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