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时评#《德国政府在乌克兰危机中的态度与立场》

发稿时间:2014-03-19浏览次数:80

德国政府在乌克兰危机中的态度与立场
 
伍慧萍
 
乌克兰危机自2013年底乌克兰退出与欧盟的联系国协议谈判起,历时三个多月的发酵,在今年3月初终因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半岛而进一步升级。作为欧盟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德国积极介入事态的发展,从危机一开始就明确支持乌克兰走向西方,坚持主张与俄罗斯对话,致力于危机的缓和与冲突的解决。德国总理默克尔于312日访问波兰之际明确提出乌克兰危机应对的三步走原则:首先,从经济上援助乌克兰;其次,保持与冲突各方的政治对话,提议建立国际联络小组;最后,在事态升级的前提下制裁俄罗斯。这些原则勾勒出了德国政府在冲突解决中的策略重点,同时也考虑到了克里米亚半岛全民公投之后的发展与应对。
 
一、对外交与政治解决途径的优先考量
 
德国政府在各个场合自始至终将通过外交斡旋解决政治危机放在首位。在乌克兰冲突之初,德国政府并不主张制裁亚努科维奇政府,因此,尽管在亚努科维奇出逃之前,欧盟经过激烈争辩之后一度通过了对亚努科维奇政府的经济制裁,但德国仍旧力排众议,在欧盟实施经济制裁之前与法国和波兰外长前往基辅,通过长达30多个小时的会谈与乌克兰冲突各方达成了协议。由于局势的升级,该协议已经部分失效,但德国坚持认为其中达成的一些共识内容仍旧有效,例如乌克兰必须组成过渡政府,并重新举行大选。
在北约国防部长会议上,德国国防部长冯·德·莱恩表示首先要考虑政治解决途径。32日,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在针对乌克兰时局的声明中同样指出,目前时局尚可以挽回,应当避免欧洲新的分裂:“我们正处于紧张局势加剧的极度危险的轨道上,目前尚能扭转,尚能避免欧洲新的分裂。为此,亟需所有责任方不去采取挑衅性步骤,否则会导致事态升级和严重后果,将欧洲多年来在安全方面的建设性合作毁于一旦。”毕竟这一欧洲大陆自冷战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一旦升级,极有可能会使欧洲重新倒退到东西方对峙的局面,与可以随时全身而退的美国不同,这一局面是德国乃至欧盟都极力避免的。
出于这一考虑,德国政府在事态发展之初并不赞同美国提出的制裁方案,而是提出建立国际联络小组,与俄罗斯就冲突问题进行协商,并始终保持与俄罗斯高层的直接对话,例如默克尔总理就一直与普京总统保持电话联系,沟通彼此的态度和立场,尽管德国提出的克里米亚分裂非法的主张并未获得普京认可,但这一对话换来的是俄罗斯的积极回应,普京在第一时间就表示接受德国政府提出的建立国际联络小组的建议,在3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普京甚至强调了德法波三国外长之前与乌克兰冲突各方所签署协议的意义。即便是316日克里米亚公投结果揭晓、该地区正式申请加入俄联邦之后,德国也依旧主张保持对话,向乌克兰派遣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观察员。
德国政府的政治与外交斡旋还不仅限于与俄罗斯的对话与接触上,更表现在德国围绕乌克兰冲突的解决所采取的频繁的外交举措上。早在基辅独立广场上的示威活动还如火如荼之际,默克尔总理就曾在2月中旬邀请当时的两位反对派领袖访问柏林,即现任过渡政府总理亚采纽克和已经宣布参加总统大选的克利奇科。在克里米亚半岛公投风波愈演愈烈之际,德国加紧了对其他国家的政治联络攻势,广泛争取国际支持:311日施泰因迈尔外长访问波罗的海三国,由于这几个国家与乌克兰有着类似的历史经历,尤其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俄罗斯族裔众多,所以德国外长此行主要意在安抚,展示欧盟与北约的团结。312日默克尔总理与波兰总理图斯克举行了会谈,之前她还先后致电土耳其政府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克里米亚半岛脱乌入俄的问题进行沟通。
 
二、对俄罗斯的态度
 
在俄罗斯议会批准出兵克里米亚半岛之后,奥巴马政府威胁要将俄罗斯逐出八国集团,同时迅速决定对俄罗斯实施多方面的制裁,意在从国际上孤立俄罗斯,包括冻结私人账户,加强对俄罗斯的签证控制,取消与俄罗斯军队包括联合军事演习在内的一切活动,并立即中止了与俄罗斯正在进行的贸易协定谈判。但美国的这一态度并没有动摇普京的立场,对此,德国外交政策协会(DGAP)乌克兰问题专家艾瓦尔德·伯尔克(Ewald Böhlke)在西德意志电台的访谈中表示,普京在出兵前很有可能已经预见到八国集团峰会将无法在索契召开,甚至俄罗斯有可能被排除在这个工业国家集团之外的结果,但是他依然不为所动。
相比美国的应对策略,德国虽然在七国峰会的框架下决定不参加原定于索契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但它始终强调乌克兰问题的解决需要俄罗斯,对于俄罗斯在八国集团中的地位也保持了相对温和的态度,主张保留八国集团这一为数不多的与俄罗斯的对话平台。默克尔总理很早就向普京总统提出建立一个国际联络小组以缓和冲突的建议,这一建议在34日与联合国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代表沟通之后,由德国外长再度提出,也已经得到包括美国、英国和法国外长的支持,四国外长谋求借此促成普京与乌克兰过渡政府的对话,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危机。撇开奥巴马对俄罗斯的威胁性话语不谈,国务卿凯利之前确实表示过乌克兰的稳定离不开俄罗斯,必须将俄罗斯纳入争端解决的范围。
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半岛之后,在欧盟外长理事会特别会议中,北欧和东欧国家要求制裁俄罗斯的声音最响,包括禁止俄罗斯高层入境欧盟、冻结其账户等。但欧盟内部对这一问题存在分歧,德国力主采取相对缓和的态度,由此欧盟最终未通过制裁决定。32日施泰因迈尔外长的声明中提到:“我们致力于乌克兰新政府保护所有乌克兰人的权利和利益,包括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其高级代表可以在此发挥作用。于俄罗斯外长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表示,俄罗斯之所以出兵克里米亚半岛,是应当地政府的请求,保护在克里米亚的俄罗斯少数民族的人权,这一点也可以看做是俄罗斯政府的一个积极姿态。在36日的欧盟各国国家与政府首脑会议上,欧盟通过了对俄罗斯的初步制裁措施,包括终止关于简化签证政策的双边会谈,与奥巴马总统同天授权实施的限制俄罗斯和乌克兰部分高层入境及冻结其账户的措施相比较,欧盟的制裁范围显然要小得多。当然,正如默克尔总理所强调的那样,一旦事态升级,则德国也将力主欧盟将加大对俄的制裁力度。在316日克里米亚公投之后,德国立即在欧盟财长会议决定的框架内参加了对这一在西方社会而言属于“非法”行为的第二波力度更大的制裁行动,限制包括克里米亚政府首脑和议长在内的20多名政要入籍。
 
三、对于乌克兰政府及后危机时代经济重建的设想
 
德国已经承认由乌克兰议会多数票选举产生的亚采纽克新政府,并要求俄罗斯尊重和确保乌克兰的主权、领土完整和统一。德国政府多次表示出对乌克兰局势的担忧,除了在欧盟层面进行的协调磋商外,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多次访问乌克兰,32日施泰因迈尔在关于乌克兰时局的声明中指出:“俄罗斯无权在俄罗斯黑海舰队同盟条约之外向乌克兰领土派遣部队,紧急要求俄罗斯终止一切触犯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默克尔总理在欧盟各国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上指责克里米亚议会就本自治区加入俄罗斯举行全民公投的决定。
对于乌克兰而言,与持久的政治危机如影相随的还有经济困境,到明年年底之前,乌克兰至少需要350亿欧元方可避免国家破产。对此,早在克里米亚半岛危机升级之前,德国财长朔伊布勒就曾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俄罗斯财长以及欧盟委员会委员就共同立场进行过协商,基本达成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牵头协调、在乌克兰国内完成改革要求的前提下提供财政援助的方案。在乌克兰后危机时代的经济重建方面,德国和欧盟承诺帮助乌克兰稳定经济,具体设想是,首先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乌克兰提供财政援助,同时将俄罗斯纳入乌克兰稳定经济的过程之中。继美国国务卿访乌期间承诺提供10亿美元的财政援助之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也明确表示欧盟至少可以提供110亿欧元经济援助,此外,欧盟还计划减少对乌克兰的关税,每年可望由此为乌克兰减负5亿欧元。
 
四、德国公共舆论对乌克兰危机的看法
 
德国政府的上述立场和危机应对策略获得了国内公共舆论的极大支持。根据德国民调机构Infratest dimap36日的“德国趋势”调查显示,外交政策成为眼下德国最显性的政治议题,默克尔总理(64%)和施泰因迈尔外长(64%)都远远超过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50%)及美国总统奥巴马(37%,成为德国人眼中最能解决俄罗斯-乌克兰冲突的人。施泰因迈尔更是因此在德国最受欢迎的十大政治家排行榜中跃居第二名。
3月份“德国趋势”还调查了德国民众对于几种德国介入乌克兰冲突的措施的看法,结果显示,德国人首选向乌克兰提供财政援助,其次是向俄罗斯施加政治压力,绝大多数人反对将俄罗斯逐出八国集团,并明确反对采取军事行动。
 
 
作者自制,数据来源:http://www.infratest-dimap.de/umfragen-analysen/bundesweit/ard-deutschlandtrend/2014/maerz/
 
值得关注的是,德国人对于财政救助乌克兰的热情远远高于在欧债危机蔓延南欧国家之时援助希腊的愿望,对于希腊的团结精神在最为高涨的20121月也只表现在46%的德国人身上。究其原因,一方面,作为欧盟的发动机,德国人当然支持乌克兰转向欧洲的愿望,另一方面,克里米亚半岛危机的步步升级导致在民众中建立起新的敌友模式,在普京身上集中体现了政治公敌的形象,超过80%的德国人认为他不择手段地贯彻俄罗斯利益,三分之二的人对他充满了不信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正是国内舆论为德国政府确定了应对乌克兰危机的基调。
 
五、结语:德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政治应对
 
审视德国围绕着乌克兰危机的应对策略与途径,可以从中得出几点判断:
首先,在乌克兰危机的解决途径上,德国表现出相对温和的态度。它看重政治与外交解决途径,力主通过对话化解政治危机,要求建立国际联络小组这一战略考虑与美国侧重冲突与制裁的策略有着极大差异。当然,德国的外交解决也是有底线的,一旦乌克兰危机升级逾越这条底线,则德国也将加入制裁的行列,但不是以军事介入的形式——德国公共舆论中一直反对向海外派兵,313日,默克尔总理在政府声明中也明确表示德国不会考虑军事行动
其次,在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实际效果上,德国政府从总理到外长都保持了与俄罗斯领导层的畅通对话与沟通,并取得了俄方一定程度的积极回应,对此,美国CNN的时事评论分析甚至表示,德国对于俄罗斯的影响力最大,俄罗斯对德国的信任程度超过了美国。不仅如此,德国还在欧盟乃至国际社会展开持续的政治对话,争取对于乌克兰问题形成基本立场。
再次,在德美关系上,可以观察到的是,德国与美国之间因美国国家安全局监听事件造成的裂痕远未愈合,两国之间的关系仍有待修复,而德国政府在处理欧洲事务中的确表现出了较之以往更多的独立性与政治自信,从提议建立国际联络小组到此建议获得美国国务卿凯利的支持,德国的坚持和在欧洲的影响力也让美国不得不认真考虑德国的方案。
最后,在德国对于克里米亚半岛乃至乌克兰未来走向的影响上,米科拉·里亚楚克(Mykola Riabchuk)在20142月底德国《国际政治》杂志的文章中认为,乌克兰独立广场上的示威游行与1991年的示威游行和2004年的“橙色革命”一样,都反映了乌克兰社会与过去的意识形态彻底决裂、融入西方的价值转向,从长期来看,乌克兰的道路通向欧洲,它走向西方之路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盟的态度。不过,笔者认为,这是否意味着取决于由德国主导下的欧盟,还需要打个问号。诚然,在解决乌克兰危机的过程中,德国政府在欧盟峰会、欧盟外长理事会、北约国防部长峰会、联合国安理会等各种地区与国际机制框架内积极参与危机的解决,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俄罗斯政要、乌克兰过渡政府及反对派等各方均保持频繁的对话与接触,然而,鉴于德国目前在欧洲既无能力、亦无意志承担欧盟解决危机的主要领导者角色,德国政府在处理像乌克兰危机这样的重大地区争端中,仍旧采取了较为折中的立场,它只坚持在联合国、欧盟、北约、欧洲安全和合作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框架下解决争端,更多的外交努力也是围绕着督促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采取统一立场;同理,也不太可能出现金融大鳄索罗斯所建议的由德国领衔欧洲版“马歇尔计划”帮助乌克兰重建的局面,德国只会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框架下参与对乌克兰的经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