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荣:德国政治还没到特别危急的时刻,但内部有风险外部有变量 (观察者网)

发稿时间:2024-11-08浏览次数:35

当地时间11月6日,德国执政3年的“红绿灯”联合政府矛盾激化,来自自民党的德国财政部长林德纳遭总理朔尔茨解职。在欧盟为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忐忑之际,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陷入政治混乱。

德国执政联盟突然解体的导火索是什么?提前举行大选会对德国政治产生哪些影响?德国国内政治变动又会如何影响欧洲与对华关系?

观察者网对话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带来解读。

【整理/观察者网 郭涵】

观察者网:在您看来,这次德国“红绿灯”执政联盟突然解体的导火索是什么?

郑春荣:德国联合政府中的三个党派在上次选举中得票率均有上升,一开始对联合执政抱有很高的期待。但本质上这个三党联盟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惯常的两党组合的得票率都不够(执政),如今需要两个左翼政党(社民党、绿党)同一个右翼政党(自民党)形成一种跨阵营组合。这个联合政府在许多问题上的立场从一开始就难以协调。

通过近年来的实际执政也能看出,德国民众对于这届联合政府的成绩并不满意,朔尔茨政府的民意支持率不断下降。原本外界观察,尽管民调支持率多么低,执政联盟都会撑到既定的明年9月举行大选。但是,过去几个月以来,欧洲议会选举、德国东部三个州的州议会选举结果出来,都是极右翼和极左翼势力得票率大幅飙升,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的得票率大幅流失、甚至达不到进入议会的5%得票率门槛,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民党作为立场偏右翼的联合执政党派,长期被视作“联合政府内部的反对党”,在财政问题、债务刹车的问题上与另外两个联合执政党意见不一,不愿在管钱袋子的问题上松口。对于社会福利、环保领域的开支卡得很紧,也主张为企业减负。

目前来看,三个联合执政党的民调支持率都比较低迷,尤其是绿党和自民党,在东部的一些州连5%的得票率门槛都够不到。所以他们的危机感非常强烈,都想进一步突出自身政党的立场与形象,对于拯救德国经济提出了不同主张。

其中,社民党总理朔尔茨召集企业家开会,绿党出台了一份经济政策文件。自民党也有自己的一份文件,本来是内部传阅的,没想到被德国媒体捅出去曝光。这引发了社民党和绿党的不满,他们也不同意自民党经济文件中提出的主张。

期间,自民党党首、财政部长林德纳放出话来,认为联合政府不一定能支撑到明年9月份。他实际上是在以退出联合政府为威胁,逼另外两个联合执政党让步。

但是从社民党的角度来说,如果再不采取行动,任凭自民党主动退出,自己就会非常被动。于是为了掌握主动权,朔尔茨做出了解职林德纳的决定,并计划在明年1月由议会对现政府进行信任投票,这个投票基本上不会通过,进而在明年3月提前举行大选。

通过这样的操作,朔尔茨把政治矛盾的责任转移给了自民党,强调了社民党果断止损的形象,并把自民党塑造成一直在财政问题上踩刹车,终于被摆脱的“包袱”。这也是几个党派之间相互博弈、推卸责任的一种做法,方便为日后选举争取更高的支持率。

观察者网:本次矛盾的直接原因是围绕数十亿欧元的预算漏洞,德国经济形势对执政联盟团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价朔尔茨联合政府近年来的成绩?

郑春荣:经济因素当然是这次德国政治矛盾中的一个具体表现,但核心问题还是三个党要如何在政治上自救。经济形势不好、执政联盟支持率低迷是个大背景,导致每个党更加担心核心选民流失、更不愿意做出让步,意味着原先可能存在的妥协空间消失了。

2021年大选后组建“红绿灯联盟”的过程比较顺利,当时各党都是雄心勃勃,想要做成事情,心态不同于今日。回过头来看,当初在联合执政协议中设定的目标,一半以上都已经实施了,虽然有些政策落地的时候会打折扣。

毕竟,这届德国政府的执政受到外部因素的极大影响,比如乌克兰危机对国际经济、德国经济的冲击,所以很难客观评价这届德国政府的成绩。他们面临的内外环境相比过去几届政府都更加困难。而应对这样的困难需要一个行动能力更强的政府,但这届执政联盟恰恰不是这样的政府。他们的内部协调能力非常差。

观察者网:考虑到德国可能明年3月提前举行大选,目前国内各党派的支持率情况如何?

郑春荣:从目前的民调统计来看,德国基民盟/基社盟的支持率在30%以上,依然是德国政局中相对稳定的一个“定海神针”,是目前得票率排在第一位的主流政党,进行组阁的条件也相对比较顺利。从逻辑上来说,他们只要和另一个主流政党实现合作就能执政。

目前的联合政府解体后,反对党的支持率都会一定程度上增加。下一个观察要点是基民盟/基社盟能否同社民党或者绿党联合执政,因为按目前的形势,自民党可能达不到进入议会的5%得票率门槛。在民调中体现的是,选民从情感的因素来说,更期望“基民盟/基社盟+社民党”联合执政的模式。

极左翼这边,瓦根克内希特联盟(BSW)的支持率大概在8%左右;极右翼这边,德国选择党(AfD)支持率在17%到18%左右。德国选择党的支持率不断上升,但还不是议会第一大党,也没有具备在下一届选举中组阁的能力。因为德国的主流政党都明确拒绝与这些极左、极右翼政党在联邦层面开展合作。

因此,一方面德国如今的政局越来越不稳定;另一方面,从短期大选的形势来看,主流政党还是更有可能把握着大局。德国政治还没有到特别危急的时刻,但面临很大的风险,比如未来德国选择党的支持率再度上升,连基民盟/基社盟这样的“定海神针”都无法稳定局面。或者是瓦根克内希特联盟的崛起,可能到最后那些主流政党不得不与他们合作,否则都无法组建联合政府,这在联邦州层面已经成为事实。

观察者网:在特朗普宣布赢得美国大选后第二天,德国就传出了执政联盟解体的消息。这是否是巧合?能否说是德国政府在为特朗普的上台未雨绸缪?

郑春荣:我不觉得特朗普当选与德国执政联盟的提前解体有直接关系。朔尔茨把自民党的部长全部解职,最主要的考虑是要先发制人。如果等到自民党主动退出执政联盟,他们就会把责任全部甩给社民党、绿党了。

接下来,朔尔茨总理会提出信任投票,如果联邦议会不信任政府,就会举行重新选举,社民党方面这样做,呈现出来的姿态效果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这是德国国内政治博弈的结果。

无论明年是哪几个党派组建德国政府,他们都要面对一个高度不可预测的美国特朗普政府回归。这里体现出德国人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基民盟/基社盟在德国各政党中亲美的倾向比较强。他们会谋求加强同美国的联系,包括特朗普,希望通过这种加深沟通与协调的做法,通过实际的言行来争取让特朗普更加关注欧洲,关注德国,不至于决定让美国离开欧洲。

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特朗普可能会举起关税和制裁的大棒,德国的企业会面临很大的挑战,美国对德国的安全保障也可能会削弱,特朗普还可能把支持乌克兰的责任甩到欧洲人肩上。这就会让德国现政府、下一届政府被迫去考虑,除了努力争取美国的支持外,是不是也要在欧盟内部加强自主行动的能力,为安全和经济领域的独立性付出更多努力。

观察者网:假如通过明年选举,德国从跨阵营的三党联合政府变成由两个中间党派联合执政,这是否会对德国的对华政策带来积极因素,还是会导致更多不确定性?

郑春荣:从德国内政的角度来说,中德关系、乃至中欧关系总体上依然面临挑战,因为德国现在更多是把中国视为竞争者,更多是采取防范,包括在特定领域寻求脱钩的做法。这一点并不会随着朔尔茨政府的下台产生改变。

现在值得关注的是另一个变量,即特朗普上任美国总统后到底会对欧洲采取哪些政策?如果他继续推进“美国优先”、不顾及盟友利益的政策,那么德国新政府、欧盟机构中的那些领导人,对于是否要更多地视中国为竞争对手,是否应该在对华关系上留有余地等问题,就要另外去盘算了。

在欧洲自身经济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包括其它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他们会考虑,是不是只有中欧更进一步加强合作才能抵御特朗普上台带来的冲击?这是德国和欧洲政要需要从自身利益出发仔细掂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