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时评#《德国可持续政策国际评估报告》解读

发稿时间:2013-12-04浏览次数:39

德国时事评论
2013年第10 期(总第14 期)
20131125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
                                                                                   仅供内部参考
 
 
 


 

《德国可持续政策国际评估报告》解读
 
俞宙明
20139《德国可持续政策国际评估报告》 Sustainability Made in Germany. The Second Review by a Group of International Peers, commissioned by the German Federal Chancellery提交德国政府114日公开发布。这是继2009年之后的第二份评估报告。提交这份评估报告的专家小组成员分别来自瑞典、芬兰、英国、荷兰、美国、南非和韩国,他们受联邦总理府委托,对2009年以来德国可持续战略与政策进行评估,指出所面临的新挑战,并给出相应建议。
报告分为五大部分:国际环境、欧洲环境、在欧洲环境中的德国、德国国内环境和建议。报告要求德国将自己定位为可持续领域里的先行者、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在可持续问题上承担起对欧洲和全球的责任。德国在欧洲应改变低调作风,在可持续经济问题上对欧洲决策进程发挥更多的积极影响,推动欧洲可持续战略的形成。报告认为,德国2009年以来在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仍能成功推进可持续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并在可持续进程方面取得骄人进展,原因在于德国在建设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的几大优势: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公众对能源转换的较高接受度和解决跨领域问题的机构设置的能力。
报告认为德国当前进一步推动可持续事业发展面临四个主要挑战,分别是人口发展趋势、能源转换、政府与企业间的合作以及变革进程的资金来源:
·         人口发展趋势。预计德国2025年就业人口将降至4500万人,比2010年减少650万人,专业人才与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将更为严重。报告建议的对策包括延长个人就业年限、改善家庭政策、加强素质培训、吸引外国移民以及采用创新就业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等。
·         能源转换。德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同时实现四大目标,即实现能源供应安全、能源价格体系的社会平衡、在实现可再生能源和其他环保目标的同时实现较高的减碳目标以及保障德国工业竞争力。报告建议的对策包括提高能效、建设智能电网、鼓励灵活用电及能源储备能力建设等。
·         改善政府与企业间的合作。报告认为德国在可持续领域不应囿于法律规范与自愿协议的传统做法,而是应在政府与企业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报告提出的对策包括在政府与经济界之间建立新型的顾问与咨询机制,共同发展可持续蓝图、协助各个经济部门发展自己的可持续战略等。
·         变革进程,即向新的能源体系与可持续经济过渡及其所需的社会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这一资金来源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参与,而金融行业对此的投入仍远远不足,该行业与联邦政府在这一领域的对话也很少。报告提出的对策包括:把决策权下放给市场,与金融业共同改善金融基础设施,使之更好地为可持续目标服务等。
报告的另一块重要内容是对即将组建的新一届联邦政府提出了11个方面的建议,涵盖政治、经济金融、社会、能源转换、教育研发以及欧洲与国际视角等。
在政治领域,报告对德国在可持续领域的几个主要行为体作了考察,包括联邦总理府,联邦政府负责可持续发展的国务秘书委员会,联邦议会可持续发展咨询委员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以及联邦州和地方层面所起的作用。报告建议,新一届联邦政府从一开始就树立可持续发展及气候保护的目标,国内政策应进一步发展可持续战略并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政府在可持续政策方面的工作能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长期可靠的框架条件。联邦总理府设负责可持续发展与能源转换的专员,议会和联邦政府中现有的可持续工作小组应加强力量。提高议会可持续发展咨询委员会的实际地位,增强其重要性和影响力。联邦政府应审查预算和开支决定是否对可持续战略目标产生影响。扩大可持续战略和政策的辐射面,焦点放在债务削减、能源转换以及可持续经济上。新的国家可持续战略的制订必须在明年完成,并加入一些新元素,如协同设计(Co-Design)、合作、报告撰写及分析等。在欧洲政策方面,推动欧洲可持续战略的重启,同时促进欧洲其他国家的国家可持续战略制订。在国际社会,德国则应在国际可持续讨论中起到带头作用。报告还建议联邦议会加强自身在可持续政策上的重要性,在立法上应体现国家可持续战略的影响。联邦政府、联邦州和地方之间加强合作,开辟合作新途径,如土地和资源的合理使用、能源转换的顺利进行等,并可考虑在这一层面进行定期的可持续政策评估,方便各地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经验,促进对话与合作。
在经济金融领域,报告提出构筑可持续经济,在公共与私人领域发展长期合作。构建可靠的框架条件可以促进政府、经济界与公民社会及金融界之间的合作,政府可以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或其他经济手段、制订采购标准、制订长期目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等。政府与经济界和金融行业建立长期对话机制,通过深入对话了解其向可持续过渡所需的金融与法律条件。政府在可持续战略的具体实施上要与经济界合作,鼓励和协助各行各业制定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蓝图。
在社会领域,报告认为应注重公民社会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进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对知识转化的推动和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构建。通过开创公共与私人行为体之间合作的新形式,挖掘新的资金来源,对公民社会参与的一些成功的可持续项目加以扶持和扩大,发挥其开拓性和丰富性。高度重视关于“超越国内生产总值”(beyond GDP)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新范式的讨论,保障社会凝聚力、富裕和福利。重视可持续消费问题,努力提高消费者的可持续意识,建设德国可持续社会。一个可行的途径是通过消费者联合会、公民社会、生产厂家、商家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让消费者明白易懂的、统一的产品和服务标识体系和相关的认证体系,为此可由相关政府部门建立全国性平台,并将相关指标纳入可持续战略,已有的则应予以强调。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方面,政府应深入研究德国的情况,认真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以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应对劳动力缺乏问题。
在能源转换方面,报告指出,弃核与减碳的目标在德国虽然拥有广泛的支持,但这一支持需要稳固的社会基础,要处理好几个潜在的问题,即能源转换的高昂成本所带来的社会负担、一些措施的副作用以及决策体系的不完善。政府应为能源转换制定规划,充分利用企业的科研力量、环保组织的组织活动能力和地方层面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德国在能源转换方面的成果直接影响到欧洲的能源决策,联邦政府应重视欧洲层面的协调和参与。
在科研方面,报告认为应着眼于提供向可持续转化所需的知识和解决方案。首先要加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研,增加相关的研发支出。鼓励主流科研方向以外的一些新点子,推动如可持续土地使用、未来城市建设、资源有效再利用等领域的创新。高优先级的科研领域包括:能源体系整合问题及相关领域(包括能源生产,可持续交通和可持续建筑)、资源回收再利用、可持续粮食生产、生态农业等。鼓励打破传统学科藩篱的跨学科研究,使不同学科的研究项目得以实现协同设计。在科研政策方面,要加强科研与国家可持续战略之间的联系,使科研成果更好地为可持续进程服务。可以考虑将一些较小型的成功的研发项目捆绑成灯塔项目,为可持续进程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科学界应推动跨学科可持续研究和系统工程学方面的高水平研究。
在教育方面,报告再次强调2009年评估报告中所提出的专业人才移民(brain drain)和移民政策的建议,提出要把可持续思想系统地带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把可持续整合进各个重要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同时确保教师获得相应培训,有能力、有热情向学生介绍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战略中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指标。联邦政府与各州应着手在高校中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计划,以满足社会、经济界与青年人才在可持续领域工作能力上的需求。注重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如建设虚拟大学等计算机辅助的正式或非正式教育计划。同时IT技能作为信息民主的重要基础应在各级学校、非正式教育部门和在职人员中大力推广,应制定相关计划,并纳入下次评估报告考察范围。
对于政府的欧洲与国际视角,报告认为德国应继续承担起领导责任,支持欧洲各机构及其他欧洲国家在欧洲层面与国家层面推进相应的可持续政策。要继续给欧盟委员会施压,促其修订并重启2030年欧洲可持续战略,并为短期计划与进程制订强制性规范。德国还可以发起设立国际专家评估小组,对欧洲内部国家可持续战略的实施状况做出评价。在国际上,全球可持续问题需要跨行业、跨国家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而德国在这一领域拥有国际尖端水平及跨行业网络。专家认为,德国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的最佳途径,就是成功构筑可持续社会,其中公共部门要起到典范作用,市场氛围促使企业发展可持续经济,把“德国制造”品牌发展成为可持续系统解决方案的“德国提供”,把自己定位为国际可持续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该评估报告系国际专家经过长达一年的细致调查访谈后向联邦政府提交,基本涵盖了德国可持续政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从2009年的第一份报告看,联邦政府对此还是相当重视的,这四年来也取得了一定进展,获得了2013年报告的赞誉。目前正值新一届联邦政府组建之际,虽然在联合执政谈判中,可持续发展并未作为一个专门议题摆上桌面,但可持续是各方面讨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报告强烈呼吁德国政府在可持续政策上取得新的突破,尤其提高各部门的协调能力与执行能力,理顺责权。但回顾2009年报告,对照最新的进展,就不难看出,很多问题的解决并非能够一蹴而就。
 
2009年报告小结2013年报告第60

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