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评李克强总理访德综述
胡春春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当地时间2013年5月25日至27日对德国进行了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访问,在德国主流平面和网络媒体中引起众多反响,全国性的大报如《法兰克福汇报》、《世界报》、《南德意志报》、《时代》周报、《每日镜报》等在李克强访德期间每日均刊发数篇报道和评论。总体来看,媒体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李克强总理个人风格、中德“特殊关系”和中欧光伏贸易争端等方面。
一、“处事风格硬朗,交往富于魅力”
首先,德国媒体对中国新总理表示出好奇:他是怎样的一个人?默克尔同李克强能像同其前任温家宝一样建立“充满信任”的私人交往方式吗(《法兰克福汇报》5月27日语)?《时代》周报网络版5月25日以专文详细介绍了李克强的求学和成长经历,文中给予中国新总理的形容词为“智慧、上进、勤奋”,并指出他“思想自由,但是首先遵守原则”。《南德意志报》5月27日的报道注意到,李克强在访问波茨坦会议旧址时借机警告日本的做法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因而把中国总理的个人风格总结为“处事风格硬朗,交往富于魅力”。这一点也得到《法兰克福汇报》5月28日第二版专文《众多延续,一点新鲜》的呼应,即中国总理“不怕接触西方媒体,会开玩笑,也能侃侃而谈”,但“在必要时会强硬地代表国家利益”。该报同日在经济栏目中刊发长文《中国繁荣的管家——中国总理李克强着手治理中央帝国(作者注:“中央帝国”(Reich der Mitte)是“中国”的德语字面翻译)经济奇迹的成本》,从中欧之间围绕光伏产品的贸易争端讲到中国增长的环境、健康和社会成本,而这一切都将是李克强作为中国总理面临的任务和挑战。这也属于德国媒体罕有的“中国问题综述”。德国媒体对李克强个人的兴趣甚至延伸至过去,连他1990年访德的旧事也被挖掘出来。《明镜》网络版5月26日就以《李干部访问西德》为题,介绍了在冷战格局巨变、中德关系远没有达到今天的紧密程度之时,李克强作为年轻的中国共青团干部访问德国的故事。“当年德国之行留下的照片上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多数时间面带笑容。他或在图宾根泛舟内卡河上,或在反核能海报前留影,或在斯图加特参观失业者中心,或在赖讷尔·道尔特(Rainer Dold,当年巴符州“平等福利协会”青年交流部负责人,也是李访德的东道主)家中放松地坐在沙发上。”当年的李克强和德国学者谈德国哲学,和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进行交流,也很关心德国处理农民进城、结构转型和青年失业等问题的历史经验。《世界报》5月27日发文《中国总理为什么喜欢荷尔德林》,描绘了李克强与老朋友道尔特此次重逢的场面。对于外国领导人的个人经历和性格表示兴趣,暗示了媒体和舆论某种超乎寻常的重视以及从理解的层面上寻找“切入点”的渴望。
二、中德“特殊关系”?小心!
其次,德国媒体都注意到了中国新任总理出访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欧盟国家是德国,充分表达了对德国、尤其是对德经济和科技合作的重视。《南德意志报》5月25日注意到,李克强在来德国之前就已释放出一系列“良好意愿”的信号。《法兰克福汇报》5月28日在经济栏目中评论,李克强来到德国在电视上观看两支德国球队争夺欧冠联赛冠军更像一个隐喻:中国和德国都是各自所在地区的最大经济体,是世界第二和第四经济大国,两国的贸易关系举足轻重,在危机期间联系更加紧密。《法兰克福汇报》5月25日发表对叉车制造商凯傲集团(Kion)总经理高登·雷思克(Gordon Riske)的长篇专访,中国潍柴参股了凯傲集团。《法兰克福汇报周日报》5月26日报道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经理退休后帮助中国奇瑞推出自主品牌汽车的故事。总体看来,德国媒体并不排斥中国和德国之间存在着“特殊关系”的说法(《南德意志报》5月25日),但是基本都对中方的“溢美之辞”(《南德意志报》5月28日语)刻意保持警惕性距离,如:中国总理“十分恭维”东道主,称中国与德国可以组成经济“梦之队”(《法兰克福汇报》5月28日评论语)——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谋划和计算?
《南德意志报》5月25日和《法兰克福汇报》5月28日的文章认为,中国把德国视作“欧洲的中央帝国”,认为默克尔是欧洲最有领导力的政治家,通过柏林就可以影响欧盟政策,以为在德国找到了“欧盟指南”等等,这根本是一种“误解”。德国必须让中国明白,“不是所有通往欧洲的道路都经过柏林”,否则“会在中国方面招来无法满足的期待”。《南德意志报》5月28日文章认为,中国重视德国除了出于显而易见的经济原因之外,还有“政治上的兴趣”,即中国人认为默克尔是为数不多的欧洲资深政治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北京始终不太适应一个融合中的欧洲”,“欧盟意味着(主权国家)放弃主权的模式,他们对此非常怀疑”。尤其在欧债危机之后,中国人“更不把欧盟视为有说服力的政治方案”,“他们的欧洲观更多依赖于传统的权力范畴”,而在欧盟的权力斗争中,“他们视德国为赢家”。从更加宏观的角度看,中国认为自己逐渐进入“与美国的战略竞争”状态,其智库、政府和党的相关部门早已在思考如何全球布局,德国因为在对俄罗斯、利比亚等问题上的态度进入中国的视野:中国视德国为未来的“潜在同盟”——这是一种德国向来回避的全球地缘战略视角。《法兰克福汇报》同日提醒德国政府不能忘记“德国不能独来独往,而是跨大西洋和欧洲的联盟中牢不可分的一员”,中德“两国没有那么接近”,而且“欧盟伙伴对中国招揽德国不无反感”。《世界报》5月28日在头版题为《梦之队,小心点!》的评论中称,不能让中国“把最重要的欧盟国家作为对付布鲁塞尔的棋子”,如果真是这样,“柏林就不应该向北京伸出(友谊之)手”。《法兰克福汇报》5月28日另一篇评论认为:“欧洲最好以一个声音说话,不要陷入中国‘分而治之’的圈套。柏林必须当心在欧盟中处于孤立地位,不应该拥抱错误的朋友。”
三、德国“原则性反对欧盟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计划”
德国媒体报道李克强访德的第三个重点是中欧关于中国光伏产品的贸易争端,很多报道甚至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这是因为欧盟贸易委员会宣布即将对中国光伏产品暂时征收惩罚性关税与李克强访德在时间上重叠,以及此次贸易争端的规模和政治含义不同以往——2012年,中国向欧洲出口了价值210亿欧元的光伏产品。《南德意志报》5月25日在李克强抵德前就发出报道:《中国寄希望于默克尔——李总理希望周末会见默克尔总理时找到办法解决与欧盟的贸易争端》。柏林《每日镜报》5月26日就中欧贸易争端专访中国驻德大使史明德,后者称如果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税,“我们将做出回应”。《明镜》网络版5月26日报道,默克尔将“致力解决北京和布鲁塞尔之间的贸易争端”。5月27日的《法兰克福汇报》头版刊发《德国和中国欲弱化关税争端》一文;《南德意志报》来自上海的深度报道称中国政府开动宣传机器,把此次贸易争端变成爱国主义教育,但是中国相关产业的工人真真切切担心失业;《每日镜报》、《世界报》在李克强访德的报道中,也以大量篇幅谈及德国政府支持中国寻找解决方案的努力。5月28日的《世界报》报道了李克强和德国经济部部长的会晤,以及后者“原则性反对欧盟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计划”,德国已在与中国代表会谈后“投了反对票”。报道同时也指出,德国政府、各政党在此问题上意见并不统一。社民党总理候选人佩尔·施泰因布吕克反对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做法,欧盟委员会委员君特·约廷尔(Günther Oettinger)和德国环境部长彼得·阿尔特迈耶则支持,尤其后者曾主张德国在欧盟表决是否征收惩罚性关税时投弃权票。5月28日《南德意志报》也有专文深度分析中欧贸易争端。
针对此次争端,《明镜》周刊2013年第23期刊登了在背景资料和分析方面堪称详备的文章《夕阳行动》。文中认为, 德国政府虽然明确反对欧盟委员会的措施,但这一表态“来得太晚”。在欧盟委员会反倾销专业委员会里,德国专家长时间态度暧昧。德国联邦经济部五处负责关税政策的A5科官员当时收到的指令是“在谈判中保持中立”。一位反对征收惩罚性关税的游说人士认为:“如果德国联邦政府早一点表明立场,也许还能影响一些游移不定的国家。”但是,德国技术官僚当时置身事外,仿佛此事与己无关——直到欧盟贸易委员卡莱尔·德·许希特(Karel De Gucht)提出惩罚性关税方案。与此同时,中国总理李克强抵达柏林进行访问,联邦总理默克尔也突然对光伏问题产生了兴趣,德方这才意识到贸易战的危险。德国联邦经济部透露,他们之所以迟迟没有表态,是因为德国光伏产业在对华问题上态度严重分化,一方面有很多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在价格压力下倒闭,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上游和下游企业与中国光伏企业在产业链上分工合作。支持和反对对华贸易制裁的阵营针锋相对。
在上述三个媒体关注重点之外,中国和德国传统的“摩擦点”也没有因为中德关系的进一步加深而消失,德国媒体不时提醒德国政府和公众注意中德在政体、人权理念等一些问题上存在所谓的根本分歧。5月25日,《南德意志报》驻华记者凯·施特里特马特尔(Kai Strittmatter)撰文《权力的基柱》,认为“中国新领导人采用旧有的方式以保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5月27日,《南德意志报》在短评中问道:默克尔在经济利益和中国人权问题之间的平衡术还能奏效吗?“只有高举自己价值大旗的人,才会被人看重;而不被人看重的人,也没有指望做成功的生意人。”5月28日,《世界报》报道“默克尔谈到艾未未”。同日的《法兰克福汇报》就此评论道:德国政府发言人称人权和艺术家的自由等话题“不会通过一次谈话就解决”,“大家对中方有意深入人权对话很满意”,“这些外交圈的惯用表达意味着事情没有取得进展”。经济栏目长文《中国繁荣的管家》也提醒德国的政治家和经济领袖是否思考一下中国繁荣的自由和政治“成本”。《明镜》周刊第23期专访默克尔总理时,其中也针对所谓的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竞争向默克尔提问。默克尔在表明“人权不可分割”观点的同时,认为德国人和欧洲人必须看到“中国正在努力走向(同我们一样的)富裕”,出于公允竞争的角度,“我们无权阻止中国,而是必须在经济上跟上这种发展,利用中国崛起中属于我们的机会。同时,我的印象是,中国领导人完全明白民众期待更多的法治、惩治腐败、环境保护和自由。”
中德双方签订的其他经济和贸易协定,如大众、巴斯夫等在华扩产等,也是德国媒体经济版关注的内容,《法兰克福汇报》5月25日、《法兰克福汇报周日报》5月26日、《世界报》5月28日都对此有所报道。另外,中德双方有意深化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合作,如中德语言年揭幕、加强在德国的孔子学院和德国各州教育部长联席会议之间的合作、在洪堡大学设立中国研究教席等,德国媒体也都作为李克强访德成果进行了简要通报(例见《南德意志报》5月28日)。
主编:郑春荣 责任编辑:俞仪方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邮编:200092
电话:021-65982835 传真:021-65987800 E-mail: dgyj@tongj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