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与欧洲一体化及中德关系”研讨会综述

发稿时间:2012-05-25浏览次数:176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办的“德国与欧洲一体化及中德关系”研讨会于2012年5月20日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大楼举行。来自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上海欧洲学会等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会议,并就德国与欧洲一体化、中德关系及德国内政等当前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教授、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会会长顾俊礼教授主持了“德国与欧洲一体化、德美关系”板块。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郑春荣教授首先发言,主题为“德国外交政策走势:特点与原因”。郑春荣分析了当前德国外交政策的两场表演,即利比亚危机与欧债危机应对。他认为,德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就利比亚危机的决议投弃权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读:首先是德国“克制文化”的影响,其次是受内政因素如当时三个州州选的影响。在解决希腊债务危机的问题上,德国从沉默、有条件救援到整顿财政纪律,其中原因不仅可以从德国人的经济治理理念上解读,还需要考虑内政因素,如大部分德国民众不愿意救助希腊,以及国内否决玩家的阻挠。总体上,德国外交呈现内倾趋势,而且经济上的果断与军事上的冷漠形成鲜明反差。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刘立群教授对德美对中东北非剧变态度的异同作了比较。他认为,中东一直是热点地区,该地区的国家众多,战略地位都很重要。美国、德国在该地区的外交政策上有同有异,但是同大于异。在对卡扎菲暴行的处理态度上,德国因内政因素而投弃权票,主张增强经济制裁;美国则表现出收缩态势,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德美均表示不能军事干预叙利亚,要求经济制裁。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系副系主任连玉如教授就“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尽管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存在各种争议,但是她认为德国仍然是“欧洲的德国”,这一点没有改变。德国始终坚持和平主义、多边主义。德国本身的实力与经验使得质疑声不断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金铃副研究员作题为“债务危机背景下德国在欧盟中的角色”的报告。她指出,德国在此次危机中被推至领导位置,其原因在于:欧盟层面的危机解决机制始终是政府间协商,德国因自身的经济实力与表现在解决问题时的话语权增大。德法两个大国、北欧国家与南欧国家之间对危机存在不同的认知,在利益分配上也必然产生分歧。她认为,德国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时刻考虑到在德国化与欧洲化、德国利益与欧洲利益之间进行平衡。否则,欧洲其他各国对德国的恐惧将会扩大。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闫瑾副教授介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德国气候与能源政策。德国作为欧洲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行者,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很好的表率,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而在欧盟层面,德国更是积极促成相关法律的制定、颁布与实施。《欧盟可持续发展战略》就突出体现了德国环境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此外,德国也与欧盟其他成员国如法国、波兰、捷克等发展双边气候合作。
在紧接着的自由发言环节中,与会者就德国在欧洲的角色以及德法关系等相关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郑春荣在发言中指出,目前德国在欧洲的角色,用“欧洲的德国框架下的日益德国化的欧洲”来表述更为恰当;他和金玲均认为,德国习惯于“在幕后领导”,历史上法国在前、德国在后,是因为法国要利用德国掩盖自己的弱势,而德国想要利用法国掩盖自己的强势。随着奥朗德上台,法德关系会有一个重新平衡过程,这有利于德国从幕后发挥领导力。同济大学德语系吴建广教授则指出,应该从文化角度去解读“德法之争”,他认为这是两个种族群之争,是日耳曼民族文化与法兰西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
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教授、德国学术中心副主任李乐曾主持了第二个板块“中德关系、中欧关系”。《经济日报》退休编辑时雨先生就当前的中德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德国人为何不能正确评价中国,其根本原因是德国人忽视中国当今所处的复杂形势,对中国缺乏深入的了解。他认为,中德两国应视对方为朋友,共同解决有关问题。德国绝不能将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强加于中国。正因为中德两国之间在诸多方面存在巨大的认知差异,中德两国政府有必要加强双方在各领域的对话,加深彼此的了解,减少一些摩擦。
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伍慧萍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德国对华公共外交的相关情况,包括公共外交的定义、与传统外交的区别以及公共外交手段的三种分类法等。德国通过“德国之声”的新闻报道、德国外交部的宣传读物《德国概况》与《德国》杂志、尤其是德中同行系列活动,向中国公众传递了一个正面的、创新的、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德国。德国推行的是一种多层行为体责任共担的公共外交模式,这样的国家形象树立方式独具特色。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杨烨剖析了德国政治基金会在德国对华关系中的作用。她以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和阿登纳基金会为例,介绍了德国智库中具有特色的一类智库——政治基金会的组织结构、人事安排、资金来源等基本信息。她认为,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主任的安排也会受到德国对华政策的影响。艾伯特基金会和阿登纳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举办的各类讲座、专家座谈会、涉华研究项目都是其参与德国对华决策的重要体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德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准确度。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刘丽荣副研究员就欧盟对华政策、德国对华政策的相互关系发表了个人的看法。她指出,单从德国外交部的官方表述看,人们很难区分德国对华政策到底是利益驱动还是价值导向。她认为,德国在施密特政府、科尔政府时期,特别是施罗德政府执政时期,德国都强调经济利益为主。现任的默克尔政府虽反对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并曾经会见达赖,但其对华政策还是主要以实用主义为指导,积极与中国进一步发展经贸关系。同时,刘丽荣认为,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中国应时刻关注欧盟对华政策的变动,注意欧盟对华政策和德国对华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孟虹从文化新视角分析中德、中欧关系,介绍了德国文化外交富有成果的相关措施,认为德国文化外交主导思想经历了三次转变,从原来的理想主义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整合。她认为,在全球软实力的竞争中,中国可以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来建构自己的文化外交,以便更好地向外输出自己的文化。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朱乃新研究员主要向与会者介绍了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江苏省企业所面临的一些困境。他建议,就江苏企业而言,应该“高水平引进来,快速度走出去”。他指出,以前欧洲一体化对内部开放,对外部则是相对封闭的;而现在,欧洲欢迎中国去投资。这对江苏企业,甚至江苏经济的转型、升级而言是良好的契机。
在第二部分的自由发言环节,与会者就中德关系面临的变数、中德之间的摩擦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对此,顾俊礼教授认为,尽管德国对中国的人权、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批评不断,但是中德经贸的良好合作仍是中德关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基础。
最后的“德国内政”板块由朱乃新研究员主持。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欧债危机中德国经济的表现情况。他通过大量数据清晰展示了德国从2009年以来的经济表现,分析了德国经济一枝独秀的成因,包括如技术、工业基础、创新能力强、劳资双方的默契合作、在危机未到来之前已开始的劳动力市场及社会保障改革、积极有效的危机拯救措施等自身因素,也包括如欧元疲软,刺激德国出口的外部因素。此外,他展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他同时指出,如果欧债危机持续时间长,肯定会影响国内选民的选举行为,对德国的政治生态产生影响。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戴启秀研究员主要剖析了德国海盗党的产生原因及其对德国政治生态的影响,特别是对德国2013年联邦大选可能产生的影响。她认为,德国海盗党的出现淡化了原有政党所拥有的阶级属性,冲击了政党基层组织的存在;同时,海盗党夺取了选民投给原有政党的选票,这将会对现有的德国政党带来冲击。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杨解朴副研究员从社会转型视角解读了德国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认为鉴于全球化对金融、资本的影响导致德国企业竞争力低下,迫切需要德国对自身的社会保障体制进行改革;与此同时,在国际组织中推行的全球治理以及欧盟内的软性治理正加速这一改革的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叶隽研究员提出了制度欧盟与文化欧洲所形成的悖论,认为欧盟从经济领域开始的一体化进程逐渐扩大到政治、社会等领域。如何维持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是个难题。欧洲一体化需要文化的统一,却同时强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这本身就是个悖论。因此,他认为,欧盟要从更高层次解决这一悖论,甚至可以借鉴东方的思维模式。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干云峰作了题为“德国与欧洲金融一体化进展研究——以资本市场为观察视角”的报告。他指出,欧盟已初步实现三大统一,即立法的统一、监管的统一和市场的统一。虽然目前欧盟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最近的例子就是欧盟以垄断的名义否决纽交所与德交所的合并计划,但是他认为,欧洲一体化将会在挫折中不断推进。
在最后一部分的自由发言环节中,多位学者就欧债危机、欧洲一体化、德国的气候与能源政策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朱苗苗认为,默克尔政府在能源转折问题上面临巨大的时间压力;由于欧债危机背景下的紧缩政策和德国政府软弱的政策执行力,德国的能源转折会碰到很大困难。
在研讨会最后,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李乐曾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对全国各地德国研究与欧盟研究学者出席此次会议表示感谢。他指出,德国研究学者与欧盟研究学者共同与会,有助于从欧盟和成员国这两个层面分析问题,使我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据悉,今年的研讨会是《德国发展报告(2012)》发布会的配套活动。根据计划,在明年发布德国发展报告之际,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将再次主办相关的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