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和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合作交流的框架内,我们一行四名学生于2011年4月踏上了赴德交流四个月的征途。
初到达姆,就对这座城市所着迷。人口不过14万,却已是黑森州的第四大城市。而整个黑森州人口也不过六百万。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却有它的骄傲,无论是著名的达姆工业大学,还是青年风格建筑,抑或是科技城、大学城、出版业之角的美誉。
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在达姆体现得尤为明显。市政府要建一座现代化的多功能厅,可是又不愿拆除原有的老城墙,于是就保留了这段老城墙,让它从现代化的玻璃建筑外立面破墙而出,象征着历史的传承和时空的穿越。更让我们惊异的是,城市最中心的地标建筑——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宫殿,留给了学校,于是,古色古香的教室、充满复古情调的图书馆,雅致的走廊,盘旋的楼梯,都成为了达姆工大的动人一景。
当然旅德的生活也不总是那么惬意。尤其是当我们摆脱了旅人的旁观心态,要真切投入当地生活的时候,困难就接踵而至。而最大的困难,无疑是融合的问题,特别是在课堂上。当一群德国人用自己的母语连珠炮似地讨论、争辩时,有时我们甚至无奈地觉得自己真的是个局外人,很难插上话。而这一切都需要慢慢适应。在课堂上,的确收获很多。首先是体会到了德国老师和学生对于知识的严谨态度,课堂上的讨论激烈而精彩,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大家也积极参与其中,从学术的角度来认真讨论,而不会因为这个问题不重要就认为其没有讨论价值。其次,作为交流学生,我们也必须参与课堂报告和讨论,课前阅读很多德语资料、和德国同学一起准备报告,对于我们都是极大的挑战,在这种交流中,我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德国人的争辩精神和追求完美的态度,对于自己从前只阅读而不思考、不交流的学习态度也进行了反思。
我们到达姆工大只交流短短的一个学期,学校却把我们完全当作这里的学生,无论是学期卡、图书证,还有学校随处可以利用的无线网等等,一应俱全。我们这次来德国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撰写毕业大小论文,达姆工大的图书馆同时也是达姆这座城市的图书馆,其中有着丰富的图书资源,而其历史与社会科学系的小图书馆更是为我们的论文提供了很多专业的资料。最后,还要感谢这里的老师,他们对我们的论文思路和资料收集都给出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和意见。
当然,德国人除了踏实严谨,也是充满热情的一个民族,各式各样的派对和节日,也给我们这段时光增添了不少鲜亮的色彩。短短四个月内,就经历了达姆的两大传统节日——宫殿护城河节(Schlossgrabenfest)和海涅尔节(Heinerfest),平时严肃的德国人,此时跟着音乐起舞,举杯狂欢,毫不吝啬地表达他们对啤酒和音乐的热爱。
除了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我们也逐渐从不适应到了解和融入德国的日常生活。最开始来到德国超市,我们都无一例外地抱怨德国的蔬菜少而贵,肉类分类复杂而难懂,还有各种奇奇怪怪、从未听过的食材,习惯了吃中餐的我们初来德国只好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我们还不是“巧妇”,我们从探索买菜开始,在德国开始真实的过起了锅碗瓢盆的日子。可是一旦踏踏实实做起来,才发现一切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最初做的菜半生半糊,到现在的色香味俱佳,在留德的四个月里我们又学会了一种生活的技能。
回顾此次德国之行,我们享受着德国一年中难得的阳光灿烂的时光,从初来乍到的陌生,到现在各方面渐渐熟悉和适应,感触、收获颇丰,真可谓不虚此行,这段日子也会成为我们今后岁月里美好而珍贵的一段记忆。我们再次感谢德国问题研究所的支持,使得我们能够成行,希望这种交流可以继续下去。
2011年7月6日星期三于德国达姆施塔特